虛擬社群
又稱虛擬社區、網路社群或電子社群或電腦社群,是網際網路使用者互動後,產生的一種社會群體。 Rheingold認為虛擬社群是一群人在網路上從事公眾討論,經過一段時間,彼此擁有足夠的情感後,所形成人際關係的網路。 Rheingold(2000)認為虛擬社群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組織,並有以下四種特質:1.表達的自由;2.缺乏集中的控制;3.多對多的傳播;4.成員 出自於自願的行為。
虛擬社群的形式
包括了早期的電子佈告欄、討論區、MUD,或是近期才出現的部落格、維基百科。虛擬社群的林立,正體現Web2.0所強調使用者為中心的概念,透過社群成員彼此的分享與共創,使得人人皆可在網路媒體發聲。
人們通過網際網路技術,在網上聚眾,發表文章、網上日誌、相片、錄像分享,互相影響著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思想、意識、文化、性傾向等。
在網上,虛擬社區也是一個社會組織網路,互聯形成全球化、地球村,及各部落、自治區等。 有網友上網,追求的是無政府世界的自由,不過其實虛擬社區也存在著等級,有管理人及新鮮人,有部落格主人(OWNER)及訪問者(GUEST),前者有權取捨網上資訊,當把關人;而後者有「服從」或「轉台」他去的自由。
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y)
又稱為網路社群(online community)。最早的虛擬社群可回溯至1980年代早期,美國一個連結各大學電腦中心的網路USENET,主要目的是傳播不同主題的「新聞」,參與者可以根據各種主題張貼訊息或讀取他人所張貼的訊息,形成一個交流經驗、分享興趣的虛擬社群,最主要是供學術使用;直到1990年代,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出現後,才開始為虛擬社群加入了商業氣息。到了1990年代中期,隨著網際網路逐漸在全球各地普及開來,其開放性的架構讓任何連上網際網路的人都能在同一個網站上與全球各地志同道合的人,針對同一主題發表意見、互動交流,這種自由、開放、又具隱匿的特性,更讓各式各樣「網路社群」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
Rheingold (1993)認為,虛擬社群係源自於電腦中介傳播所建構而成的虛擬空間(cyberspace),是一種社會集合體(social aggregation),它的發生來自於虛擬空間上有足夠的人、足夠的情感、與人際關係在網路上長期發展,Romm(1997)指出虛擬社群為一群人由電子媒體相互溝通所形成的一種新的社會現象(註2)。威爾曼(Barry Wellman)的闡述:「虛擬社群並非其他生活形式的模仿,而是擁有自身的動態。」而馬克‧思魯卡(Mark Slouka)的形容:「線上的人生似乎是逃離真實生活的方便路。」,虛擬社群似乎提供在真實世界無法滿足或實現的另一種互動方式。Armstrong & Hagel(1996)認為網路社群的真正意義是它把人們聚集在一起,透過網路建立起互動的基礎,滿足了人類的基本需求---興趣、幻想、人際關係以及交易,並認為就網路而言,網路社群是最能夠滿足消費者溝通、資訊以及娛樂的需求。
近年來虛擬社群因資訊與網路科技的發展而發揮最大的價值,在數位圖書館及博物館的架構下,可將虛擬社群定義為「具有共同需求或興趣的一群人,透過網路連結以獲取資訊與相互溝通。」。
形成虛擬社群的幾種途徑:
(1) 最早,是以論壇/BBS為場所的線上社群。後來這種社群逐漸演變成虛擬社區的方式。
(2) 聊天室為場所的社群,他們相互間的關係和互動稍微弱一些。
(3) 後來,線上遊戲出現後,又有了以遊戲虛擬場所和社會關係連結成的社群,這類型還持續在發展中。
虛擬社群的優缺點
優點
1.個人表達(言論.意見)的自由
2.快速.且方便的資訊傳播.分享與交流
3.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4.容易聚集人氣.造成商機
缺點
1.由於每個人登入的資料是虛擬的.所以資料真實性可能不高
2.有個人資料外洩的風險
3.社群上資料的真實度?是否可能造假?
4.有些社群群民發表太過激動的言論.可能容易觸法(毀謗罪...等等)
出處:
中文維基百科-虛擬社群條目
http://tinyurl.com/2coofae
樹德科技大學圖書館電子報
http://epaper.lib.stu.edu.tw/9303/vc.htm
個人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